全屏 仁和区街道地图 仁和区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四川省地图攀枝花仁和区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攀枝花地图 辖区: 【盐边地图 | 米易地图 | 仁和地图 | 西区地图 | 东区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四川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仁和区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仁和区是新兴钢铁、钒钛、能源基地--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市之一,地处攀西大裂谷,位于川滇黔资源金三角腹心地带,幅员面积1727.07平方公里,辖六个乡八个镇一个街道办事处。2002年末人口19.8万人;2002年,仁和区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增加,主要社会经济目标基本实现,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64亿元,农业总产值3.93亿元,工业总产值21.36亿元,到200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26元,全区14个乡镇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仁和境内资源丰富,物产甚多,素以“得天独厚”著称。

基本概况

  [iframe]data-type=map style=float%3Aright src=containerPrefix%3Dcontainer%26amp%3Bquery%3D%25E4%25BB%2581%25E5%2592%258C%25E5%258C%25BA%26amp%3Bcity%3D%25C8%25AB%25B9%25FA%26amp%3Bzoom%3D%26amp%3BmarkerPosX%3D0%26amp%3BmarkerPosY%3D0%26amp%3BcenterX%3D0%26amp%3BcenterY%3D0%26amp%3BmarkerUid%3D%26amp%3Bnomark%3Dfalse%26amp%3BmarkerTitle%3D%26amp%3BmarkerAddress%3D%26amp%3Bfloat%3Dright%26amp%3Bdesc%3D%25E4%25BB%2581%25E5%2592%258C%25E5%258C%2ifraimg]title=仁和区 style=left src=9304c888a1fbc2a8a5c27225仁和区是攀枝花市的县级近效区,地处攀西大裂谷。区内成昆铁路纵贯南北,108国道与省、区、乡道形成公路交通网络。是川滇物资交流集散地。建成的攀枝花飞机场在其境内。
  仁和区境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各种植物130科,372属,546种。中药材665种,粮食品种167个,蔬菜品种263个,水果品种322个。此外,野生动物、家禽家畜种类繁多、水产品资源丰富,野生菌类品种繁多。区内生长着4000多亩距今2亿8千万年、成经沧桑巨变和严寒冰川袭击而存活下来的攀枝花苏铁,是四川“巴蜀三绝”之一,被称为“植物活化石”;攀枝花苏铁年年开花,这是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的,该苏铁园区已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仁和物产丰富,出产的优质石榴、芒果、葡萄、木瓜、板栗、香蕉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帜。有“果王”美称的芒果,果形好、色泽鲜、含糖多,风味可口,亩产量高。仁和石榴,个大、色艳、粒大籽软、味甜纯正。区内年可养蚕五季,所产蚕茧质量好,曾在全国“七五”星火博览会上获银奖。
  仁和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其境内拥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带30余处,矿产地170余处,钒钛磁铁矿远景储量达49亿吨,煤炭储量达8亿吨,石墨储量达2亿吨,铜、镁、金、锌、锡、、无烟云石、花岗石、大理石、蛭石、石灰石、磷矿和优质矿泉水等均十分丰富。这些矿藏不仅贮量大,而且品位高,并易于开采。砚中瑰宝——攀枝花苴却砚就出产在仁和区的大龙潭,曾获全国“七五”星火博览会金奖和1994年全国名砚博览会金奖。
  仁和区离全国第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40公里,境内还有三座火电厂,输变电网络已覆盖整个仁和区,丰富的电能为仁和区发展高耗能项目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潜力巨大的二次资源:全国大型钢铁企业——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坐落在仁和区境内,现已形成年产生铁330万吨、钢280万吨、钒钛初级产品20万吨的能力,为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和开发利用攀钢初级产品和废资源已成为仁和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行政区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
  Renhe Qu
  区人民政府驻仁和镇
  2010年,仁和区辖1个街道(大河中路街道办事处)、8个镇(仁和镇、同德镇、大田镇、平地镇、福田镇、金江镇(已由攀枝花市政府托管)、前进镇、布德镇)、6个乡(总发乡、太平乡、务本乡、中坝乡、啊喇彝族乡、乡)。[t然地理

营盘山

  具有传奇色彩的营盘山,因建有古战场营盘而得名。坐落在仁和区啊喇彝族乡与云南省永仁县维地乡交界处。最高海拔2460米,是川滇省交界的最高峰。 仁和区属亚热带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度,年积温达7450度,年日照时数达2745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被誉为天然温室,适宜开发种植亚热带名特优水果及经济林木。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境内的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达8亿吨,石墨储量达2亿吨,铜、镁、金、锰、锡、钼、铅、粘土、白云石、花岗石、大理石、磷矿水等的储,不仅品位高,且易于开采。曾获全国“七五”星火博览会金奖和1994年全国名砚博览会金奖的砚中瑰宝--攀枝花苴却砚就出产在仁和区大龙潭乡。

生物资源

  境内有各种植物130科、372属、546种。中药材665种,粮食品种167个,蔬菜品种263个,水果品种322个。仁和的优质石榴、晚熟芒果、酿酒葡萄、木瓜、板栗、香蕉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帜。目前已建成葡萄基地1.4万亩,芒果基地1.9万亩,中药材基地3700亩,板栗基地1.41万亩,蕃剑麻基地0.6万亩,早特菜基地3.5万亩,优质稻1.4万亩。

旅游资源

  境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丰富多彩。其中原始苏铁、回龙洞、席革坪古人类遗址等为该区增色添彩,正在开发的大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已开始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仁和”,寓意“仁义道德,和衷共济”。
  1965年2月设市时:将云南省永仁县的仁和、大田两区的27个乡划入,设立大田区、大河区;将云南省华坪县大兴区的10个乡划入,设立玉泉区;由盖达县五、六两区四个乡和会理县红格区两个乡划入,设立金江区。以上共43个乡,后并为19个乡。1972年10月将大田、大河、玉泉、金江四区合并为郊区,另设立东区、西区两个城区。东区所辖的炳草岗是攀枝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共攀枝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设在这里。以后,郊区又改为仁和区。1973年为渡口市郊区,1981年更名仁和区。
  1997年,仁和区面积1722.4平方千米。人口17.8万,辖2街道1镇16乡:五十一街道、金江街道、仁和镇、同德乡、福田彝族乡、平地彝族乡、大田乡、永富乡、总发乡、中坝乡、前进乡、太平乡、新生乡、新华乡、民政乡、务本乡、大龙潭彝族乡、鱼塘彝族乡、啊喇彝族乡。区政府驻仁和镇。
  2000年,仁和区辖1个街道、6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04170人,其中: 五十一街道 23280 仁和镇 32835 平地镇 14287 大田镇 8438 福田镇 3903 同德镇 6390 金江镇 24202 大龙潭彝族乡 13207 啊喇彝族乡 4701 永富乡 4362 总发乡 7967 前进乡 11401 太平乡 9481 新生乡 6130 新华乡 9987 民政乡 5150 务本乡 8419 中坝乡 10030 
  2004年,仁和区辖1个街道(大河中路)、8个镇(仁和、同德、大田、平地、福田、金江、前进、布德)、4个乡(总发、太平、务本、中坝)、2个民族乡(啊喇彝族、大龙潭彝族)。

经济概况

  汇 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仁和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财政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仁和区被评为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山区类先进区、被确定为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大力实施“稳煤兴工调结构”战略,加快发展工业经济。2006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65亿元,比2002年增长2.05倍;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2.8亿元,比2002年增长2.37倍;规模以上考核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比2002年增长9.26倍。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三农”工作。2006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5.6亿元,比2002年增长42.4%;农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4亿元,比2002年增长37.3%;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6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2.1万吨,比2002年增长31.3%;水果总产量达到3.5万吨,比2002年增长105.9%;蔬菜总产量达到18.3万吨,比2002年增长19.6%;烤烟产量达到3.3万担,实现大幅度增长。

三产经济稳步增长

  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比2002年增长5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00元,比上年增长14.1%。

财税金融运行良好

  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财政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2006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比2002年增长4.38倍;财政支出预计完成4.46亿元,比2002年增长146%。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5.2亿元,比2002年增长83.9%。

工业概况

   工业强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制定了工业强区战略实施意见,形成了“稳煤兴工调结构”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煤化工、钢铁、建材、钒钛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洗精煤产量达到145万吨,焦炭产量达到84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38.1%、82.6%;水泥产量达到34.2万吨,比2002年增长180.3%;钛白粉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零的突破。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工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考核工业企业发展到39户,比2002年增加22户;实现净利润4.5亿元,比2002年增长8.3倍。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6年,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3%,比2002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稳步发展煤炭产业,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恒鼎焦化、圣达焦化等煤化工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形成较大规模。加快发展钢铁、加工制造等非煤工业,煜聪工贸公司、富帮工贸公司等钢铁加工企业建成投产,以白云铸造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东泰精密板真空镀膜、嘉利达防盗门生产线等为代表的钢铁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填补了攀枝花钢铁延伸加工业的空白。加快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石墨、苴却石、沙石等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进一步拓展。2006年,非煤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比2002年上升15个百分点。实施节能降耗,构建节约型社会,2006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控制在4吨标准煤以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06年,民营工业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
   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实现突破
  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快工业项目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集约化发展初见成效。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全面铺开,钒钛产业园区迤资工业园建设已经启动,太平煤化工、中坝石墨等工业聚集点稳步发展。2006年,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完成5.38平方公里的园区规划,已申报省级循环经济发展区。现入驻项目21个,协议投资1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大宇包装厂、钢城企业总公司盘箱厂等项目已建成投产。
  矿业秩序整顿取得阶段成效
  按照“科学办矿、规模办矿、安全办矿、效益办矿”的要求,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清理整顿工作,将全区59个煤炭采矿权73套生产系统整合为41个采矿权53套生产系统,整顿面达100%。通过整顿,市场化配置资源步伐加快,煤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矿业开发秩序逐步规范。

农业概况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在搞好调查研究和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仁和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仁和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示范村、建设村、培育村、规划村、归建村”五种模式,对全区81个行政村进行科学分类,明确了建设目标,制定了建设措施,并启动了混撒拉、普达、大田等16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仁和区被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区)之一,混撒拉村被省发改委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攀钢(集团)公司、成都铁路局等大企业与我区结对共建新农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农业发展条件逐步改善
  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质软籽石榴、优质晚熟芒果、早市蔬菜、畜牧业、烤烟等特色农业实现较快发展。2006年,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芒果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建成烤烟基地1.2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通过了国家级石榴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一池三改”6,100户、小水窖建设9,681口、病险水库整治93座、沟渠防渗改造366公里。以芒果协会、莲藕协会为代表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区芒果协会被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评为2006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取消农业税,年人均减负30.4元。切实兑现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和农机具三项补贴政策,四年共计兑现补贴资金6,050万元。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安置外来迁居农民409户、2,079人,完成民族地区横板房改造,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得到较大改善。通过举办石榴节、芒果节等节庆活动,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致富。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244元。
   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
  按照“尊重历史,明确界限,抓紧处理,不留后患”的原则,贷款1亿元用于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遗留问题。共安置失地农民3,449人,建成10个商屋安置点,支付安置补偿费1.37亿元,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了低保。大河中学扩建、钒钛产业园区、西攀高速公路、攀田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

城乡建设

  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先后建成了仁和春天花园、上海花园、四季花城、远达南山花园等生活小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完成了仁 和河道中心城区段污染综合整治及滨河景观示范段建设,建成了仁和污水处理厂、仁和水厂和仁和垃圾处理厂,完成了城区给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城区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了仁和商业文化广场,完成了迤沙拉大道亮化工程,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完成了攀枝花火车站广场改造,城市窗口形象全面改观。2006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总龙路、岔啊路等126.6公里的路面铺设,完成108国道平地至迤沙拉段及红兰路、小大路、五摩路、太白路等239公里的改造,区乡路网骨架实现硬化升级。加强农村客运站和渡改桥建设,建成农村客运站8个。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下放城市管理权限,理顺了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大河中路街道片区的城市管理体制。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对仁和商业文化广场商用设施、仁和城区环城客运经营权、联通桥冠名权等进行了拍卖。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采用政府出资收购的方式取缔了正三轮摩托车,整治了仁和第一、第二农贸市场经营秩序,开展了“让仁和更美丽,让人民更满意——20万仁和儿女携手共建卫生、文明、环保、健康城市”等“三创”主题活动,城区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显改观,城市经营秩序逐步规范,市民居住、工作、学习环境得到改善。2005年,仁和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卫生城区。
  生态仁和建设稳步推进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466公顷、荒山造林7,506公顷、水土流失治理60平方公里,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面积1.79万亩。2006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2002年提高30%、80%;城区绿化覆盖率由2002年的33%提高到54%;森林覆盖率达到55.63%;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1天。通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设最宜人居中心城区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以“冬旅会”召开为契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全面繁荣。以迤沙拉历史文化名村、大黑山冬春阳光休闲度假为代表的一批旅游项目开发稳步推进。迤沙拉村被建设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宇森酒堡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举办火把节、美食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业在三产业中的份额逐渐增大。优化以攀枝花大道南段、迤沙拉大道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市场布局,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型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招商引资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认真做好区属企业改制和市属改制企业社会职能移交接收工作。全区共完成34户区属国有企业、18户城镇集体企业、108户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接收市属改制企业社会职能移交14,615人。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推行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有效节余了财政资金。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区人民医院移交市中心医院托管。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确保了粮食安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村税费、农村信用社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先后引进了恒鼎焦化厂、钢城企业总公司盘箱厂、白云铸造低合金高强度钢铸件、虹翔公司铁路配件、嘉利达防盗门生产线等一批工业项目;引进了行远牧业、健友乳业等一批农业项目;引进了上海花园、仁和春天花园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引进了精益机电市场、惠田钢材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2006年,全区新签订项目协议、合同67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10个;全年招商引资预计到位资金23亿元,是2002年的6.8倍。四年来,共引进项目181个,累计到位资金46亿元。

社会事业

  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抓好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795个,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4,927?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2,3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养老、医疗、失业及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城市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稳步推进。四年来,按时足额发放参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2,624万元,发放失业保险费486万元,发放率100%;救助城市居民37.8万人次,发放低保金2,720万元;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到7.9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19万元。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818万元。
  科教事业稳步发展
  深 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四年来,共取得科技成果25项,获得国家专利13项,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58%。白云铸造公司、东泰公司等企业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仁和区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先进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落实,“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连续三年稳居全市第三。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共有57,718人次享受政策,补助金额达1,189万元。大河中学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现正在申报创建省级示范高中。
  文体事业迈出新步伐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完成了7个乡镇37个村的农村基层组织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实施《全民健身纲要》,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群众健康意识和素质明显增强。攀枝花阳光体育城正式落户仁和,体育城规划及冬训基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国家射箭队在仁和冬训顺利进行。
  卫生计生工作成效显著
  深化卫生改革,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13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通过对区人民医院进行托管,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收到良好社会效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成功防控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城乡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医药“两网”建设得到加强。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比2002年下降1.94‰。四年来,共奖励农村独生子女户6,608户,兑现奖励金41万元。仁和区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其他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510”、“2411”工程取得实效,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到2006年底,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单位15个,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文明标兵77个。加强基层政权和组织建设,社区功能进一步完善。2004年,仁和区被命名为四川省村民自治模范区。全面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监察、人事、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质监、药监、档案、广电、妇女、儿童、老龄方志机关事务等工作得到加强。

风土人情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为平息南夷,率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由拉渡口过金沙江,沿南丝绸之路(今108国道拉--平地段)南行,分别于迤沙拉和方山安营扎寨。将士进山,野羊远遁,但见大片萝卜,绿茵茵煞是惹眼,有的已被野羊踏出土面。山风激荡,顿时,萝卜气息甜丝丝扑鼻而来,但军纪严明,无一人 偷食。当地土著看在眼里,对丞相官兵消除了敌意,以礼相见。
  入夜,丞相应邀率几员大将赴约。至寨门,主人立即出迎。进寨,主客共围火塘落从,彝寨长者端起土碗,高过额头,以自制荞麦酒敬客。
  适值酒意醋畅,一彝族小伙子拉进一只刚捕获的野山羊,当客人面杀倒,去其头脚、肃落羊皮,在一木板上飞刀弄刃,取出肠肚,空其屎便,而后以两寸见方的坨坨肉,倾入锅中,众人拾柴,猛火煮沸,除掉泡沫。后又弄一筐新鲜萝卜,切成坨坨,并煮锅中。待沸,再加入辣椒、盐巴、花椒之类的佐料。以文火相煨。
  主客畅谈略一锅草烟之时,羊肉腥香气息始从吊锅溢出,令人垂涎。再煮一会,长者手握一削尖木棍,戳坨羊肉递给丞相。长者又戳一坨,双手捏住啃了起来。丞相效仿。食之,觉肥而不腻、瘦而不绵、香嫩可口。再以土碗盛羊汤细品,清爽甘甜,奇香无比。
  诸葛亮渡泸回蜀,方山全羊汤吃法也随之流传各地。时至今日,随众口不同吃法也诸多变化,花样繁多,有当归全羊汤、党参全羊汤等等,而正宗吃法仍在平地一带。
  “火把节”的传说很多,但在平地彝寨的传说更为美丽动人。从前有个叫色友支支的奴隶主,他的奴隶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他的牛羊比地上的草还多。但色友支支贪得无厌,还是到处抢掠奴隶。一天,他抢来一个叫阿娓的姑娘,见她长得极美,便要霸占她。聪明美丽的阿娓姑娘向色友支支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不准再抢人为奴;第二,不准打骂奴隶,要给奴隶吃饱穿暖;第三,你打死我的爹妈,我要戴孝百日,要建灵棚祭奠亡灵。”色友支支答应了全部条件。阿娓姑娘戴孝百日后,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便将灵棚烧了起来,自己也跳入火中焚身而死。
  以后,每年到阿娓姑娘焚身这天,人们便打火把纪念她。

发展蓝图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到2010年力争达到200亿元,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到2010年力争达到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到2010年达到5亿元以上。

基本建成最宜人居中心城区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进一步美化,城市功能分区更加科学合理,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最宜人居中心城区基本建成。到2010年,城市化率力争达到50%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力争达到1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2平方公里,仁和片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以上。

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着力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到2010年,16个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混撒拉、普达、大田三个示范村基本建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以上。农业生产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社会和谐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